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万里江山作吟咏:冷夏诗词歌会》 国内首次单一诗人作品的系统性呈现
  • 2025-07-03 13:33:52
  • 作者:黄倪敖
  •    

《万里江山作吟咏:冷夏诗词歌会》是由海南大学与海南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文化活动,也是国内首次以单一诗人作品为表演主体、并以诗人名字命名的大型诗词晚会。

《冷夏诗词歌会》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鉴时代变迁与艺术之美”为主题,聚焦港澳问题专家、学者型诗人冷夏教授的旧体诗词作品,通过多元艺术形式进行沉浸式演绎。

 中时冷夏歌会2.jpg


该诗词歌会日前在海南大学思源学堂举行,融合朗诵、歌舞、戏曲等19个节目,分“序曲”及“时代足迹”“风雅传情”“山河咏唱”“家国情怀”四大篇章,殿堂级的朗诵艺术家徐涛、世界著名男高音莫华伦等二十多位优秀专业演艺人员,以及几十名海南大学学生和幼儿园学生参与演出,现场千余名观众现场观看及互动,海南日报新媒体、海南广播电视总台国际传播融媒体中心旗下的网络平台同步进行了视频直播,全球观众通过网络观看,直播总浏览量超过100万。截至2025年4月10日,超过50家海内外主流媒体报道诗词歌会的盛况,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成为海南国际自由贸易港文化创新的标志性事件。

 

活动背景:助力海南自贸港文化标识的构建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及海南自贸港文化软实力建设需求,《冷夏诗词歌会》旨在通过当代诗人冷夏的作品,搭建古典诗词与现代审美的对话桥梁。冷夏作为学者型诗人,其作品集《冷夏诗词》收录了《采桑子•赴香港途中感怀》《南乡子•旧史新事说澳门》《七律•赴京出席国庆招待会感怀》《沁园春•天涯海角怀古》《七律•拜谒成都杜甫草堂》等兼具文学性与时代性、反映历史进程、地域风情与家国情怀的佳作。歌会依托海南大学的学术资源与平台优势,联合地方文化机构,以艺术创新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助力自贸港文化标识的构建

 中时冷夏歌会4.jpg


核心内容:冷夏诗词的立体化叙事

 

歌会以冷夏16首代表作品串联起“序曲”及四大主题篇章,通过场景化、艺术化的演绎,结合名家朗诵、歌曲演唱与舞台动感影像,展现其诗词中的历史纵深感、情感世界、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

“序曲”节目由海口红蜻蜓童声合唱团表演童谣《摇身便入鸥》。这首童谣以冷夏40多年前创作的《五绝•游大东海》为歌词。通过跨越时空的青春对话,融合椰风海韵的童谣为歌会拉开序幕。

“时代足迹”篇章,以冷夏的《新春晨起读史抒怀》《始赴广州求学》《赴香港途中感怀》《香江码头赴澳门感怀》等诗词作品为核心,重现时代的变革进程,让观众在诗词中触摸历史温度,可以说是历史进程的诗意回溯。

“风雅传情” 篇章聚焦于细腻深沉的情感世界。该篇章以冷夏的《归期》《重游萝岗香雪》《中秋夜琼南寄北》《待归巢》等诗词作品为舟楫,横渡人间至情至性的情怀沧海,让观众细品诗人以心血酿就的情感佳酿,此乃古典美学的当代转译。

“山河咏唱”篇章以冷夏教授的《五指山新咏》《拜谒成都杜甫草堂》《游西湖二首》等诗词为眼,带观众重新触摸华夏的骨骼与血脉,重新感知神州大地的文化基因,这是地域文化的诗意书写。

“家国情怀”篇章是晚会的高潮部分。著名表演艺术家徐涛朗诵冷夏教授的《旧史新事说澳门》《赴京出席75周年国庆招待会抒怀》等作品,世界著名男高音莫华伦与海南大学学生共同演绎《双珠辉映琼港情》《家国情怀总是诗》节目,将港澳情怀与海南自贸港愿景融入旋律,成功构筑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共鸣点,并最终引发现场观众千人大合唱。


演员阵容:国内名家和本地优秀演艺人才的荟萃

 

《冷夏诗词歌会》集结了多名国内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和青少年学生参与演出,其中包括:

朗诵艺术家徐涛一人担纲“家国情怀”篇章,共朗读了冷夏教授的三首诗词作品,他的演绎被评价为“赋予了文字心跳”,他对历史题材作品的情景化处理成为全场亮点。

世界著名男高音莫华伦当晚表演了两个节目,他与海南大学学生合唱团互动,将港澳文化与海南自贸港建设愿景融汇于音乐,成为连接地域情感的文化桥梁。

海南本土朗诵名家李成、邢月、段霄振、华斌、黄晓宁,青年电视主播廖珠,中学生褚昱瑄,以及晚会主持人海滨、王丝,也分别献上了精彩的朗诵节目。

近年活跃于国内舞台的优秀青年歌手李庆文、吴晓芸、张泽艳、章宇豪、严婕妤,以及红蜻蜓童声合唱团的多名学童,参加了诗词歌会的独唱或合唱。

海南大学志愿者合唱团以及海南大学的在读学生,也分别参与了晚会的歌唱表演和诗歌朗读。

海南琼剧院的青年演员陈彩玉、陈虹静、黄雅诗表演了琼剧节目。

 中时冷夏歌会3.jpg


特色亮点与创新演绎

  

《万里江山作吟咏:冷夏诗词歌会》呈现了多个特色亮点及多方面的创新演绎。

第一,冷夏诗词歌会是单一诗人作品的系统性呈现。区别于传统诗词节目对多诗人、跨时代作品的碎片化选取,这场诗词歌会以冷夏个人诗词为唯一演绎主体,通过19个节目完整呈现其创作脉络,从历史题材的厚重感、地域风情的意象描绘、个人情感的细腻抒怀,到家国情怀的升华,形成连贯的艺术叙事体系,展现单一创作者的思想内核与时代思考。

第二,冷夏诗词歌会是多元文化及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这场诗词歌会构建了“诗词+N”的艺术矩阵,将旧体诗词与音乐、舞蹈、戏曲、书画、数字影像等深度融合。比如以琼剧腔调与现代编曲结合,演绎《乡月长悬照往返》,赋予传统戏曲新的表达空间;以中英文朗诵《煮雪对无眠》,打破语言壁垒,呈现多元文化;以舞台大型背景屏幕的动感画面呈现诗词意境,实现诗词、书画与数字技术的共生,使诗词从文字符号转化为可听、可视、可感的综合艺术形态。

第三,冷夏诗词歌会实现了古今诗词作品的巧妙衔接。在表演冷夏教授的《归期》《五指山新咏》《拜谒成都杜甫草堂》《游西湖二首》这四首作品时,晚会特别设计,分别插入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明朝名贤邱浚的《五指山》、诗圣杜甫的《蜀相》、宋代大家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将古今诗人主题和意境相近或相关的作品共冶一炉,既增加了节目的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深度,也以此完成了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接力书写。

第四,冷夏诗词歌会成功将地域文化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晚会立足海南,通过《摇身便入鸥》《乘风破浪过琼州》《五指五新咏》等诗词作品,展现海南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同时紧密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通过《双珠辉映琼港情》《神州共绘复兴篇》等节目,展现海洋强国愿景,呼应民族复兴主题,使诗词晚会成为地域特色与国家叙事的双重载体。

第五,冷夏诗词歌会突出沉浸式体验与互动设计。诗词晚会现场的入口前庭特设“诗词长廊”,展示冷夏二十多首诗词作品,观众进场观看晚会前可以在“诗词长廊”驻足流连, 现场吟读、欣赏。“诗词长廊”有大学生以古筝弹奏名曲,观众一踏入现场,便能赏诗听琴,沉浸在中国传统诗词的风雅意境之中。观众还可以在巨幅签名留言版上即兴题诗书写。由此形成“观演—体验—创作”闭环,打破传统演出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观众也是参与者”的文化场景。

 

与同类节目的差异化突破

 

相较于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以“广覆盖、多诗人、跨时代”为特征的节目,《冷夏诗词歌会》的核心突破在于以单一诗人作品为主体,构建系统性的艺术演绎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内容的定位聚焦化。前者以诗词知识竞赛或经典改编为主,覆盖广泛但深度有限;后者专注冷夏个人创作,通过“序曲”及“四大篇章”完整呈现其作品中的历史观、地域情与家国志,展现单一创作者的艺术脉络与思想深度。

其次是地域联结的深度化。《冷夏诗词歌会》依托海南自贸港背景,将冷夏诗词中的南海、五指山等地域元素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形成“个人创作—地域文化—时代主题”的三层映射,区别于央视节目的普适性传播,更具在地化文化建设的标杆意义。

另外是艺术体验的沉浸式。《冷夏诗词歌会》突破“屏幕内演绎”的局限,通过现场互动、技术赋能(如全息投影、书法及背景动感画面展现)构建多维度文化场景,让观众在连贯的艺术叙事中感受诗词的情感递进与意境共鸣。

 

媒体传播与社会影响

 

《冷夏诗词歌会》的媒体传播实现了全媒体矩阵覆盖。歌会得到中国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新浪、网易、海南日报、凤凰卫视等30余家海内外媒体深度报道,海南大学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系列追踪内容。海南日报客户端、海南网络广播电视台等本地媒体以图文、视频、直播等形式全景呈现,称其为“自贸港文化建设的创新实践”。

《冷夏诗词歌会》的线上传播数据也亮眼可观。海南日报视频号、海南广播电视总台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全球总浏览量超过100万次,单一平台峰值浏览量超20万,覆盖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美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微信视频号、抖音、小红书、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涌现大量用户创作内容,如《摇身便入鸥》童谣片段、莫华伦互动合唱等,相关话题播放量超500万次,形成“现象级”二次传播。

《冷夏诗词歌会》也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文化辐射。海南省政协常委、著名律师廖晖评价:“从节目内容到制作水准,歌会显著提升了海南的文化高度。”年轻父母表示“孩子通过互动表演爱上诗词”,高校学生反馈“在参与中理解诗词的时代价值”。在国际传播层面,英文朗诵与海外平台直播吸引海外汉学家及华人社群关注,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创新案例。



相关推荐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