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过啼留痕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84)
艾 慧
雁过啼留痕,雪落润无声。
目极笑至远,殊境又时空。
2023.12.14
无痕之痕——浅析吕国英哲诗的形上之境
吕国英先生四行哲诗,如四枚晶莹的露珠,在有限词句中折射出存在与时间的永恒之问。诗中意象彼此交叠,层层递进,终在精神的高处凝成一道智慧光晕。
“雁过啼留痕”一句,有形之声与无形之痕交织。大雁振翅掠过,鸣声早已消散在虚空,却偏言“留痕”。这痕迹,非刻于物质之碑,而是存于心灵之境——如陶渊明“托体同山阿”的坦然,肉体虽逝,精神却能在人类记忆的土壤中生根。
“雪落润无声”继而以静默书写力量。雪花悄然而至,融入泥土的怀抱,无声无息中却滋养万物。这近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智慧:至高的存在常以无形显现,至深的奉献多在不言中完成。雪落无声,却孕育着春天惊雷,是“无为”中蕴含的磅礴“有为”。
“目极笑至远”陡转至精神疆域。有限目光所及终有尽头,但心魂所寄的微笑却能穿透时空阻隔,抵达无穷之远。此句让人想到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越——当物理世界将我们围困,心灵的笑恰是展翅的飞鸟,破壁而出。
“殊境又时空”如黄钟大吕,将前三句意象收束于宏阔哲思。不同境界层层穿越,最终在时空维度上获得统一。这“殊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转换,更是生命境界的跃升;而“时空”在此被重新熔铸,成为精神永恒栖居的广宇。
全诗以“痕”与“声”、“目”与“笑”、“境”与“时空”构成精妙张力结构。吕先生仿佛一位洞悉天机的哲匠,在古典诗境的锦缎上,以现代哲思的银针绣出存在的双重维度:有形终将消逝,惟无形精神能御时间之风而行;有限肉身虽困于此刻,无限心灵却能笑至时空尽头。
这四行短章,遂成为一座微型的通天塔——沿着意象的阶梯攀升,我们终将遇见那个在时空之外,对着永恒莞尔的自己。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十余部、艺术评论上百篇,撰著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