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英国学生Sam在华西村实习:中英基层治理的双重视角”
  • 2025-09-17 10:32:51
  • 作者:纪硕鸣
  •    

自然村是中国最底层的政府组织,除了访问,很少有外国人到村一级政府机构参与实践。 不久前,来自英国的一名学生Sam利用暑假在江苏华西村村委会展开了一段特别的短期游学 这位本科主修汉学的学生,用流利的中文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与观察。 他说,这段体验让他更深刻地比较出中国与英国基层治理的不同模式,也使他对中国农村有了完全不一样的理解。

图片5.jpg 

虽一句都听不懂却有深刻感受

实习的第一天,Sam便被安排参加了一次村委会例行会议。 清晨六点出门,他准时来到华西村村委办公楼。 会议开场后才发现,大家几乎全程用当地浓重的江南方言沟通,一句也听不懂。

图片6.jpg 

Sam(左)认真听村委工作介绍

虽然语言隔阂让他无法理解讨论的细节,但那种严谨的氛围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议持续一个多小时,听介绍,从百姓收入到集体经济分红,都是村委日常议事的重要内容,这是每周一次的例会。 Sam笑着说:「我虽然听不懂,但能感受到每一件事都和村民的生活紧密相关。」

比起会议,更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随同村干部一起走访村民。 那天,Sam和一名村委会负责人员走进华西村一户村民家中,询问家庭有没有遇到困难,比如收入是否稳定、子女的学习情况如何等等。 这些看似细琐的对话,让他第一次理解「村委会」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窗口,更象是村民幸福生活的「守望者」。

他还记得,村委还专门讨论了集体企业分红问题以及居民户口的管理。 这种将经济收益与行政管理结合的模式,在他看来陌生又新奇。 他惊讶地说:「一个农村能有自己的工厂与企业,并且把收入返还给村民,这在英国很难想象。」

一次跨文化的深度体验

谈到比较,Sam说英国也有自己的地方治理体系,但方式完全不同。 历史上,教堂往往是社区的核心,人们以宗教聚会形成凝聚力。 现代社会则依靠地方议会和议员制度来处理公共事务,但结构相对分散。

图片7.jpg 

深入企业学习调研

与中国不同,英国没有「户口」制度,人口可以自由流动。 这种自由虽然保证了居民迁徙的权利,但也让地方政府难以像华西村村委会那样精准掌握每个人情况,更没有可能直接去参与收入分红。 Sam说:「在英国,政府更象是在行政层面保持秩序,居民日常生活多靠自己解决。 中国村委会则是把社区的细节抓得很紧。」

通过对比,他清晰地感受到英中两种模式的差异:

中国村委会给他最大的印象是集中与高效。 无论是会议制度、居民注册,还是经济分红,都由统一的机构协调;

英国地方治理则显得分散与自治,居民依靠社区、教堂和传统组织彼此支持,政府介入度有限。

「中国的方式能更快解决问题,大家像一个集体,资源集中起来使用; 英国则更注重自由与程序,但往往显得复杂甚至低效。」他说。

对这名英国学生而言,华西村的经历不仅仅是短暂的实习,而是一场跨文化的深度体验。 Sam坦言,如果要把华西村的基层治理写成研究案例,足以成为博士论文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Sam回忆说,最特别的瞬间,是当地干部邀请他旁听会议,并笑着解释「虽然听不懂,但来体验就好」。 这样的开放态度,让他觉得自己被当作真正的一份子接纳了。

谈到个人感受,Sam用一个细节表达自己的心境——当朋友问起去中国的经历时,他经常脱口而出「回中国」。 对他来说,常州、华西村不再只是陌生的地名,而象是人生的重要一段。

图片8.jpg 

在基层食堂学习包馄饨

「在中国,我看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治理逻辑。 这让我更理解中国社会,也让我知道世界上不存在单一的模式。 中国有中国的选择,英国有英国的传统。」他说。

Sam带着满满的游学记忆返回英国,要把这些观察写进报告。 他认为,中国村委会所展现的「全覆盖式治理」,对理解中国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而英国的社区自治与自由迁徙,则展示了另一种价值取向。

「两种模式都有优缺点,不能简单比较谁更好,但可以让彼此更了解。」他补充道,「这正是我想做的事情——让更多英国人看到真实的中国,也希望中国可以认识到英国的不同。」

一场英国学生跨越中西的基层组织的实践体验,无意间走进了中国最具象征性的村落之一,从原本以为只看热闹到直面了村委会工作日常的深刻体验。 在他眼中,中国的基层治理严谨、高效,像一个紧密的集体; 而英国的地方管理则自由、分散,更依靠传统和社区自治。 两种模式背后,折射的是完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Sam最后如此总结道,治理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重要的是是否适合本国的社会与人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