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
香港+852-23668288
大陆+86-13802512911

新闻线索 商务合作请联系:
hkctct@gmail.com
联系
我们
下载
APP
返回
顶部

修改密码

构建与挑战:信仰、信念与信心
  • 2025-07-17 13:58:59
  • 作者:邢云超
  •    

信仰、信念与信心内涵及其构建

 

不管是俄乌战争还是中东乱局,不管是「美国再强大」还是「中华民族复兴」,凡此种种,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原始基因及深层信仰的全面影射与价值表征;同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其信仰亦会通过三观底色、思维定势及知情意行完整过程,生动凸显于一个人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与信念塑形及信心固化形成闭环式三阶动力系统。信仰、信念与信心相互支撑,彼此促进,为既定目标交融渗透呈现交互式构建。

 

信仰作为精神内核,是灯塔又是遮羞布。西方文明信仰体系从古希腊奴隶制哲学到基督教「神圣掠夺」,再到现代「自由民主」普世神话,皆离不开地理、历史及阶级压迫塑形的「文明基因缺陷」,历史因素、社会环境及个体特质在特殊历史时段的孕育与演绎,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史路径。作为统摄意识形态活动精神主宰,信仰是最高层次信念;信念作为对具体事物所持态度,属信仰具体化,而信心相形信念为再低一级情感倾向和心理体验,是对当前或事物态度的外在感知与情绪反应,学理性偏弱,可变性增大。信心是基础,信念是介质,信仰则是灵魂。

 

「信仰」亦可诠释为对某种宗教之极度尊重与信服,并以之为准则虔诚维护和严格恪守。仰望与尊崇逾越万物,其神圣与超脱现实之无限性统摄一切,在强大精神引领下,呼风唤雨。信仰虽有科学与非科学甚至反科学之分别,但总体理念一经定型,通常不再局限于所谓常识、规则乃至戒律之约束。信仰不只是「信」(belief &devotion)而且「仰」(respect & loyalty)。神圣性决定崇高性,铸就笃信坚实性。不管是分布在北非、西亚及印尼拥有18亿追随者的伊斯兰教、近11亿信徒的印度教,抑或起源于六世纪由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对文化、社会多元包容影响深入而持久,在重大国际事件、地区矛盾及种族冲突中,捍卫共同信仰、坚定文化信念,固化家园意识。伊朗及中东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伊斯兰教派,虽历经演变,但直面宿敌与外侵,与土耳其、沙特、埃及及伊拉克总能同仇敌忾,聚合之能足见一斑。

 

信仰、信念与信心贯穿西方文明发展主线

 

对于欧洲国家,传统罗马教皇主导的基督教能够带来永恒与安全感,而就欧洲宗教起源视角看,天主教则塑造了文化与政治,奠定了今天所理解的欧洲国家的基础。中世纪国家的形成与教会权威通过竞争和模仿共同演变。教会与世俗统治抗衡维权,借人力资本、创新制度并以更和平方式影响国家;西方现代信仰是主导国际金融资本家和国际财阀。他们凌驾于传教士掌控舆论权及政客统领军政及司法。信仰的神圣化、政治化及绝对化,是哲学层面三大原则。从「神圣掠夺」到「市场福音」异化再到资本剥削的制度实践乃至以我为中心的海盗基因、物质享受和自由追逐,形成西方文明价值观与道德评判双重标准。设置思想壁垒,确保文化认同,鄙夷外部文明,维持自身优越,所有自由皆须接踵统治者,凡此种种,作为本质上「精神豁免」神学机器换来的却是西方文明之黄昏。

 

美国政治信仰长期以来是尊重法治、限制政府干预及渐进式改革。进入20世纪,三权分立架构逐渐融入政党斗争元素,共和与民主两党政策分歧反应不同阶层利益诉求。然而,白宫幕僚、当局意志及领导者个体素质才是决定未来政治、政策及政府的现实。「纽约时报」认为,特朗普已经摈弃限制总统滥权传统,把国家机器视为个人权杖区别对待个体认知的丑恶与善意,「与路易十四国王对世界抱有共同看法:朕即国家。」特朗普以实用主义为导向,个人忠诚与政治议程优先制度约束,与传统政治注重平衡、遵循法律和程序正义的精英政治比照鲜明。个人信仰扭曲下「美国再强大」的所谓「圣经治国」,将宗教符号作为政治工具,重拾「旧约」掠夺为计,反对「新约」多元文化主义,衍生矛盾和内讧,为国际社会提供骚动与不可预期。

 

信仰坍塌引起信念偏离与信心瓦解。国家信仰的调整,改变个体信心及奋斗动力。国家信念与个体追求契合,个体信心才能聚合发展,令国家政权稳固合法根基;当国家赖以存在的信仰僵化,就会出现信念危机,全面丧失个体斗志,颓废情绪从经济蔓延向政治,挑战统治合法性与政党运作机制。「美国党」近日横空出世,“以还人民自由”,打破两党制格局为宗旨。「时代」周刊评论指,美国党成败与否,毕竟是美国政治历史之「系统重啓尝试」,美媒泼冷水称马斯克「天选开局」,「难过人类上火星」,第三党是「笑话」抑或「革命」,但至少表明美国科技精英对现实政治抵触及对政府低效及人民信仰的民主政治不认同。

 

美国党硅谷思维没有局限于美国政治,其宏伟信念乃是在政治信仰中植入科技元素,体现技术价值,甚至超越人类,逾越地球,建立火星殖地,让人类成为跨星际物种。其某种意义上的基督教未来主义情愫,展示其在直面所谓颠扑不破的西方传统文化及政治生态而孕育的巨大信念及救赎理想,为砸烂旧世界,建构新秩序,尤其在人工智能及新科技对人类文明产生挑战背景下,为质疑说客影响及幕后干政传统模式提供直接变革新课题。至于会否真的有可能会利用新型科技坚守政治实验推动政治议程,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至少为西方政治制度及人类政治文明带来新思维新契机。

 

信仰、信念及信心之于中国的现实挑战

 

中国历来以遵循国家信仰为基本准则。无论庶民或皇帝,一切必须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前提。1949年以来,马列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及民族复兴信心,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迭,在全球大环境下,动态调整。内涵不同,亮点迥异,但本质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信服及信任,具有能动性、时代性与民族性。没有崇高信仰,难有坚强信念,焉能涉及推崇信仰、忠诚信念下坚定践行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强大国家共识与精神信仰,是民族风貌、政党智慧及人民认同的本质反应,在实现国家信仰进程中彰显感染力、向心力及号召力。

 

国家与个体在信仰、信念与信心之辩证关系乃国家成败、民族兴衰深层密码。中国正不遗余力,通过“八项规定”重塑全党,改变全国,恪守“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个体诉求、追寻公平合理、铲除贪污腐败、净化社会空气,以强大意志将宏伟叙事转化为个体对国家信心的生命体验,以个体感受检验信仰与信念有效与客观。然而,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在纷扰国际环境下依然艰难,6月CPI虽勉为其难微涨0.1%,但PPI大降3.6%,为2023年以来最大跌幅。央行降息降准,政策叠加刺激,通缩挥之不去,难觅通胀预期。收入下降,就业困难,社会沈渣泛起,恶俗流弊逆袭,信仰扭曲、信念摇摆、信心匮乏已显著在青年群体甚至机关干部公职人员中凸显的淋漓尽致。外部环境不利及内部治理不力令经济蛀虫、政治痞子和道德沦丧案例目不暇接,频现于网络媒体。

 

公开报道显示,中国多地查摆年轻干部玩心重、混日子、口大气粗、生活不检点。「湘直党建」6月17日刊文,湖南省组织机关年轻干部赴湘潭、郴州、常德、湘西「重温调研足迹」,调研「走过场」,「束之高阁」问题清单,整改未形成闭环是活动目的;华东交通大学170名年轻干部围绕精神空虚、贪图享乐,交往复杂等5方面自我政治体检,而在深圳,教育、卫生乃至文宣系统中据悉管理阶层存在滥交滥情,生活糜烂,圈子杂乱,生活不检点,缺失信仰信念,八项纪律高压风暴下,似乎仍未能进入监察与检人员视线。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共党员总数已达10027.1万。数量在递增,沦陷没间断。中纪委7月2日发布消息,一个月查处7名省部级官员。广东各地同一天公开7名干部涉权钱、权色案件。基层官员表态多,干事少,「以不变应万变」,模糊理想信念,罔顾道德边际与底线,缺失定力与坚守,私欲膨胀追逐功利。国家双叒整治违规宴请与生活糜烂,嫁接大数据「照妖镜」及GPS定位,「偷吃」无处遁形,丑事一目了然。自我革命不可或缺,但体制、机制在庞大既得利益作崇下更待升级与完善。

 

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定信念信心阔步复兴征程」认为,信仰和信念是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安身立命之本,亦是立党兴党之基。干部担当「退缩化」,服务群众「程序化」,职场巨婴畏难无为,迷恋八小时外社交圈。违背初心、丧失信念,与国家信仰背道而驰,与忠诚守信渐行渐远。惩恶扬善、纠治顽瘴痼疾,刚刚上路,巨大挑战还会在后面。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惟有深化理论认知、筑牢思想根基、加强实践过程、完善监管体系及强化依法治国威慑力,才能实现信仰、信念与信心科学构建从而推进三者协同发展,有力而快速因应各种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邢云超,香港社会学学者、国际问题专家及剑桥智库创始人)

 

《中华时报》致力于为大家提供客观中立、多种角度的评论分析和多元客观的新闻报道。 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见解,不代表《中华时报》立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