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语智库和中日交流论坛联合主办的“战后八十年的回顾与未来的展望”研讨会8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有中、日两国老、中、青三代专家学者参加的研讨会得到北京市社科院、北京三来国际文化交流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是一次别开生面的会议。
日本长良综合研究所片原荣一总经理发表了题为“对战后八十年日本防卫政策的总结与未来展望”的论文。他指出,二战后到现在,日本一直处于美国的控制之下,被美国“扼住脖子”,日本不得不“在美国手掌里跳舞”,取得真正的自主独立,是日本的最重要课题。
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会井上正顺副理事长在会上介绍了迄今从事中日青年交流的情况,强调开展两国青年交流的重要性,并就今后搞好两国青年交流提出建议。
清华大学法学博士小林正弘律师介绍了创价学会前会长池田大作的和平主义,强调“日本绝不能忘记对过去军国主义的反省,改善日中关系的核心在于人们思维方式的转变。日本应该走池田大作和平主义的道路”。
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题为“战后80周年关于国际形势与中日关系的思考”的论文说,“战后80周年之际,环顾世界和日本,可以看到两个彼此影响的潮流相互较量,并对世界和平与安全及日本走向与中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在国际上,冷战后一直存在着和平、开放、平等、互惠的多边主义与暴力、封闭、排他、强权的多边主义之间的较量。在日本国内,也一直存在主张国际协调与相互依存的理想主义自由派与强调权力政治现实主义保守势力的较量。目前,世界战乱多于暴力多边主义相关,日本国内权力政治现实主义与右翼保守势力占上风,中日关系必然受损。历史、台湾、领土等结构性矛盾凸显,本来已经基本解决的老问题再度沉渣泛起,并与新问题相交织。中日两国共同坚持遵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各项原则,推动世界和平多边主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安全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王键认为,“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与台湾光复80周年、亦是中日建交53周年,本应是继续改善与推进中日关系的重大节点,但由于日方将中国定义为最大的“战略挑战”以及其他复杂国际因素等,历史与台湾问题仍是两国面对的重大问题”。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项昊宇指出,“日本社会二战史观存在“表面性反省、系统性修正和选择性记忆”的特点,历史认知倒退对中日关系带来多重风险。中日关系中新旧矛盾交织,竞争合作并存,改善关系无捷径,需通过加强深度沟通对话,从战略互信构建、务实合作深化、民意基础修复三方面破解困局”。
外交学院周永生教授、北京大学贾蕙萱教授、北京外大日研中心房迪女士和友联会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徐志超助理研究员也在会上发言。
与会专家学者同意今后继续就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术性研讨。
(本文来源华语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