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明问知否?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530)
艾 慧
灵明问知否?诸境遥迢遥。
不知己不知,蒙昧行尸笑;
知己之不知,若疑尚可教;
知己之须知,求索尽穷妙;
不知己玄知,觉道醉逍遥。
2025.09.01
东方智慧的当代回响——吕国英哲诗《灵明问知否》品鉴
真正的智慧始于对无知的承认。吕国英先生的《灵明问知否》,以诗为舟,载我们横渡认知之海。那一声“灵明问知否”,不是训诂,不是考问,而是黎明前的第一声鸟鸣,唤醒沉睡的性灵。
人常困于“不知己不知”。如同密室中人,不见光,便以为世界本无光。更可悲者,以蒙昧为资本,笑清醒者痴狂。诗中“蒙昧行尸笑”五字,写尽人间最大的悲剧——不自知的沦丧。
转折在“知己之不知”。这一转,石破天惊。人终于推开一隙窗,看见自己的局限。疑问不是弱点,而是觉醒的开始。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正是这“若疑尚可教”的西洋回响。
知有涯而生也无涯。何为“须知”?这是求索者的关键抉择。不是泛舟学海,而是掘井及泉。专注一方,深研一理,方能触达知识深处的精微与美妙。这是智慧的减法,是选择的艺术。
至境常在言语之外。“不知己玄知”不是退回蒙昧,而是历经求索后的升华。如婴儿返璞归真,却是带着全部经历的回归。此时,道成为呼吸,智慧成为本能,人终于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得大自在。
这首小诗竟是一部完整的认知哲学。从蒙昧到觉醒,从求索到悟道,四十字间藏着一部《工具论》一部《道德经》。今日信息泛滥,知识支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这样的提醒:真正的智慧不在积累多少,而在澄明几许。
诗的最后,“觉道醉逍遥”五字余韵悠长。那“醉”不是昏沉,而是陶然忘机;那“逍遥”不是逃避,而是与道偕游。至此,知与不知的分别心终于消融,人回到了最本真的存在状态——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
吕国英这首诗的价值,不仅在于说清了认知的阶梯,更在于指出了一个现代人安顿心灵的可能方向:在无穷的知识面前,保持谦卑而不妄自菲薄,专注求索而不迷失方向,最终在知行合一中抵达精神的自由。
这是汉字的精妙,也是东方智慧的当代回响。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