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非空,象非色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531)
艾 慧
墨非空,象非色,
炼尽三千界,灵光照彻虚空彻。
神非幻,妙非魔,
大化九天外,玄境洞明意盈怀。
2025.05.01
《墨非空,象非色》:吕国英哲诗中的玄境与灵光探微
吕国英先生的哲诗《墨非空》以凝练的笔触构筑了一个深邃的哲学宇宙,全诗虽仅八句四十字,却蕴含着东方哲学对存在本质的深刻思辨。诗人通过多重辩证关系的建构,完成了一次从物质世界到精神领域的玄思之旅。
“墨非空,象非色”开宗明义,以否定式判断打破常规认知。“墨”作为艺术创造的载体,在此被赋予形而上的意义——它既非虚无(空),又超越具体形态(象);既非纯粹物质(色),又承载精神表达。这种开篇立论方式令人联想到《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辩证思维,但诗人更进一步将艺术创作要素提升到本体论高度。
“炼尽三千界,灵光照彻虚空彻”展现宏大的修行视野。“三千界”佛教语汇与道家炼丹术语的“炼”字奇妙融合,暗示精神修炼的极致境界。“灵光”作为悟性之光,不仅照亮物质世界(虚空),更彻底穿透认知边界(彻),这种双重照亮过程恰似禅宗“明心见性”与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当代诗意表达。
“神非幻,妙非魔”继续深化辩证思考。将“神”与“幻”、“妙”与“魔”这两组看似对立的概念解构重组,否定简单二元划分。这种思维模式深得道家“玄同”思想精粹,与《道德经》“妙与徼同出而异名”的智慧一脉相承,揭示出高级精神活动超越世俗判准的特质。
“大化九天外,玄境洞明意盈怀”达到哲思巅峰。“大化”取自庄子哲学,指宇宙造化之力,诗人将其推向“九天外”的无限维度,最终回归到“意盈怀”的主体体验。这种从宇宙到内心的观照路径,既承袭了陆王心学“宇宙即是吾心”的传统,又赋予现代人面对浩瀚宇宙时的主体性坚守。
全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哲学概念的意象化转换。诗人将“墨”“灵光”“玄境”等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意象,形成独特的诗性哲学表达。这种尝试令人想起冯友兰提出的“负的方法”——通过诗意的否定与超越逼近终极真理。
此诗作于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对精神价值的坚守尤显珍贵。它提示我们:在人工智能日益强大的今天,人类特有的玄思能力与精神追求仍是不可替代的生命维度。吕国英先生用诗的形式完成了对技术理性的一种哲学制衡,这或许是当代哲诗创作的重要价值所在。
吕国英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既根植于东方哲学传统,又进行当代转化;既保持哲思的深度,又不失诗性的美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应对虚无感的精神资源,堪称传统智慧在现代语境下的创造性再现。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