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遍万里山河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614)
艾 慧
行遍万里山河,阅尽百态人间。
残碑刻尽沧桑,故道犹存冷暖。
断垣尚凝霜雪,旧巷仍传笑谈。
自有诗酒妙兴,管他今夕何年?
2024.06.02
与天地共饮,与古今同醉
——吕国英哲诗《行遍万里山河》品鉴
吕国英先生的哲诗《行遍万里山河》,以八行四十八字的精微尺幅,承载天地浩气与人生至理。其文字如古陶上的刻痕,质朴中见深意,须以心镜照之,方见其中三昧。
山河为卷,沧桑作墨
诗者以足为笔,以目为砚,行遍万里山河,阅尽百态人间。这“行”与“阅”非寻常游历,而是将肉身化作丈量天地的规尺,将眼眸变为沉淀时光的容器。残碑上的刻痕是历史凝固的叹息,故道石缝间尚存往昔温度——那些商旅的疲惫、征人的离愁、迁客的怅惘,皆在“冷暖”二字中无声涌动。
断垣听雪,旧巷闻笑
断垣本是无情物,却因“凝霜雪”而有了记忆的重量;旧巷本已逝繁华,却因“传笑谈”而延续着生命的温度。诗人以考古者般的敏锐,从残损中辨认完整,从寂寥中聆听喧响。这种观照方式,暗合东方美学“以残见全”的至高境界——半截断碑反能诉说更完整的历史,一缕余音恰可回荡更辽阔的时空。
诗酒忘年,心超时宙
“自有诗酒妙兴”如云开月现,将前六句的沉郁苍茫化为澄明通达。当肉身困于须臾,精神却可在诗酒中驰骋无极。这“诗酒”非逃遁之具,而是心灵翱翔之翼,让人在无常流转中建立永恒坐标。“管他今夕何年”非浑噩之问,而是超越时间囚笼的宣言——当心灵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今夕何年又何须挂怀?
此诗结构如周易卦象:上阕“山河—残碑—故道”勾勒空间维度,下阕“断垣—旧巷-诗酒”开启时间哲思,最终在“今夕何年”的叩问中完成天地人三才的统合。语言如老松斫成的古琴,每个字都在最恰当的徽位上振动,发出既苍古又清新的回响。
吕国英先生此作,实将屈子行吟的苍茫、太白醉酒的狂放、东坡问月的旷达,熔铸为现代哲人的精神图谱。在物质疯长的时代,这首诗如一座精神界碑,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富足不在占有多少时空,而在心灵能否与天地共饮,与古今同醉。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九部,著述艺术评论、学术论文上百篇,创作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